研究院新闻

研究院新闻

所在位置: 首页  >  研究院新闻  >  正文

习近平法治思想学术沙龙第十期“中华法系和平性特征的历史文化成因与制度表达”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4-12-09  浏览次数:

12月6日,由我校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科研处、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十期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学术沙龙在海淀校区顺利举行。本次学术沙龙邀请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院长魏治勋教授以“中华法系和平性特征的历史文化成因与制度表达”作主题报告。我校法学院、法律史研究院、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等单位的师生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我院副院长喻中教授主持。


(魏治勋演讲)

在报告中,魏治勋教授主要围绕中华法系和平性特征的主要内涵、历史文化成因、制度体现以及和平扩展路径进行了阐释。就中华法系和平性特征的主要内涵,他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法系历来传承的重要价值理念,是构造群己合一的礼法秩序的重要价值指针;中华法系以“和合”价值观为指导,中华法系和中国历代法治建设的主流方向都是倡导建立和平共处、与邻修睦的和谐关系;与其他法系相比,中华法系和平性特征还有其独特的制度内涵。就中华法系和平性特征的历史文化成因,他指出玉帛文化从审美判断过渡到人格伦理判断,逐渐塑造形成了和平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殷周更替之际的“西周革命”,将和平、和合、和谐确立为古代中国礼治秩序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追求;儒家礼乐文化将中华民族塑造为和平主义信仰者。就中华法系和平性特征的制度体现,他指出在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历朝均展现出对于“天”及其代表的和谐“自然秩序”的关注;同时,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内涵不但包含了对“天”的尊崇和效仿,也包含着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并在法律制度的创制与实施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就中华法系的和平扩展路径,他指出成员国通过学习、模仿甚至整体移植,建立起与中国王朝高度类似的法律制度体系;他进一步指出促使中华法系能够持久保持统一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文化意识形态”及其和合价值,整个中华文化圈尊奉儒家学说为其共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这才使得整个中华法系始终保持内在统一性和外在近似性。


(张京凯与谈)

与谈环节,法律史学研究院张京凯副教授表示,魏治勋教授从文化思想层面对中华法系的和平性特征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梳理,极具思想性和学术性。 他还表示魏教授通过对“化干戈为玉帛”、“礼之用,和为贵”、“好生之德”、“生生不息”等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阐释,开拓了研究中华法系的学术视野。同时,张京凯副教授结合自己的学习研究心得指出中华法系具有很强的内生性,从先秦、秦汉到唐代最终产生了《唐律疏议》,中华法系日臻成熟完备,协和万邦的理念贯穿了中华法系发展的全过程,这一理念正是中华法系和平性特征的突出表现。现场师生还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踊跃提问,魏治勋教授一一予以回应并进行交流。


(喻中主持总结)

喻中教授在总结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方面突出特性。魏治勋教授的报告让我们从学术的角度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征,也为我们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范本。本次学术沙龙也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第二个结合”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展基础学科的要求,为我们进一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以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供了有益指导。